查看完整版本: [-- 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出路在哪里?! --]

-> 原创论文 -> 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出路在哪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liuzhongping 2009-12-19 16:51

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出路在哪里?!

正如大家所说,我觉得隧道的技术要想有所突破,可以有下面几个方向,各位都是从事隧道研究的行家,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1
、岩土的计算理论。 极难,估计需要几代人(呵呵,也许要等到共产主义时代)
 
     2
、新奥法的发展    新奥法的思想是非常高深而巧妙的理论。但是现场施工贯彻不够。
  
        a
)现场量测的手段不好,普通的收敛计完全就是骗小孩子的,期待一种真正的实时监控的手段!
  
        b
)体制问题。中国实行的是设计与施工分开制,但隧道的设计与施工联系相当紧密,是在施工中 设计的动态过程。在中国要想变更设计,要找的部门可就是不少了,一麻烦、二废时间,即使施工单位同意那业主还也许不同意呢。
 
     c) 理论本质问题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的前任主席米勒曾将新奥法的思想归结为22条基本原理,这22条里面很多都不难理解,但是有几条很多年过去了人们都没有把它揣摩透就是二次衬砌施作时机问题、围岩的最终允许变形量、支护强度问题及围岩与支护共同作用原理等,这些都是很深奥的东西,里面随便找一条就够我们一辈子消化的了,所以我觉得新奥法还得需要继续发展。 
     3
、详尽的勘察,提供准确的勘察信息的技术。
 这个方面技术不是问题,估计是资金问题!就比如我们经常听到隧道塌方、涌水、大变形等问题,但是这其实都是人么舒心大意的结果,试看一下18公里的终南山隧道,厦门海底隧道经过4条大的风化槽等等都没有发生任何让我们心惊肉跳的大事故,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隧道工程人才的培养问题, 说实话平心而论我们隧道工程行业是土木工程行业里面最苦最累的行业,但是我们是赚到最多的钱了吗,我们自己知道,隧道工程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改造地质体的过程,但是我觉得我们很多的研究学者都钻进了死胡同,吧隧道工程的研究偏离了方向,走错了位置,那就是离开了地质谈隧道,这跟空中楼阁有什么区别??我跟很多老教授、专家都谈到这个问题,其实他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社会就是那么现实啊,你如果不用“高科技”(指数值模拟)搞出什么“花花绿绿”的东西上面会给你拨款吗,没办法,这就是研究跟实践的脱钩,研究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指引实践,但是当脱离了这个方向那我们能做什么,“科学的殿堂住满了死人,活着时在里面的人,当他们死后又被哄了出来。”

owen123 2009-12-19 20:36
写的很好,回帖支持一下!!!

隧道狂人 2009-12-22 01:25
很久以前,我似乎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不过这个问题没有困扰我。
因为我只是因为喜欢隧道,而干隧道,我只是觉得虽隧道的那种未知有挑战性。小桥梁和路基施工就犹如一个花匠,天天在做大量的重复工作,而隧道就像艺术家,天天都要用才华,用经验去做事情,每天都能遇到新问题。
还有一个因此而不困扰的是,我听过一个郭陕云的讲座,是个资深的隧道工程师。后来成了铁道部隧道局局长,反正好多头衔。似乎突然又了目标和榜样。这说的只是个人做隧道的出路和理想。

而对于隧道工程这个主题太大了。我想,如果我们都能简单而兢兢业业地做手上的事情的话,时代就能进步。其他的就不敢想太多了

沧江笑 2009-12-22 14:40
楼主  我是地质工程师 你说我听  心里暖洋洋的

沧江笑 2009-12-22 14:41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的前任主席米勒曾将新奥法的思想归结为22条基本原理。

哪位朋友有这22条基本原理?共享一下吧。

liuzhongping 2009-12-23 00:00
隧道狂人我看过你的几个帖子感觉很是喜欢,我的直觉告诉我你的将来不一般,因为你喜欢隧道你热爱隧道就像热爱自己的女人,我看到你的激情,现在的人喜欢急功近利,但是我很反感,成大事者必须耐得住眼前的寂寞和困难,我现在是一个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我很是喜欢隧道,但是我觉得隧道的突破口就在地质这一块,所以我希望跟你交一个朋友,顺便告诉你王梦恕也是搞隧道施工发家的,郭陕云是中襚集团的老总,

zhaofu329 2009-12-23 09:32
看到大家说了这么多,挺好的,自己也插几句吧,希望高手点评。
1,原来做水电行业,感觉大的工程水工隧道做的工作还可以,小的水电项目隧道工程往往被忽略,在领导和业主看来主要问题在大坝,但是隧道属于隐蔽工程,如果勘察深度不够,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没有搞清楚,施工的时候造成的问题可能会影响整个工程。可惜现在一部分人害怕问题说的多,被抓住,说不清楚,为了工程审查顺利过关,隐藏了一些问题,造成隐患,工程造价、施工安全、工期,而领导们把这些问题寄托在施工技术的处理上,一位施工技术可以解决一切,忽略了勘察资料对隧道工程的决定性作用,我感觉很可惜。如果勘察工作做得好,隧道的主要问题搞得清楚,对工程的贡献很大,工程才能做的优秀。
2、现在做隧道的有一部分人原来不是做隧道的,转行的,认识深度上不如科班出身的隧道工程专业的人,如果这些人搞隧道工程做的深度肯定不行,出问题是早晚的。
3、基本功(本人是工程地质的只谈论地质的认识),说实话搞隧道勘察的部分人,地质基本功可能不过关,导致现场对地质现象的判别有问题,认识问题的深度不够,可能最终导致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论述不够,可能有的工程地质问题被忽略。
4、搞隧道地质在前线,对资料的分析利用吸收,很重要,勘察资料的好坏重点在分析,这是勘察工作的精华,这中间不同认识的人在认识深度上存在差别,勘察成果亦存在差别。
5、个人认为搞隧道工程勘察需要的地质知识是很高的,现在很多隧道隧道越来越长,埋深越来越大,各种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如果没有扎实的地质知识,以及力学方面的知识,具备分析资料的思维。
以上是本人一些看法,不足之处请指教。

zhgq2006 2009-12-23 14:59
我也感觉特别迷茫,对隧道认识不够深,以前做检测,现在做设计。我甚至还想做施工

liuzhongping 2009-12-23 18:41
楼主说的这些我很是同意我们地下工程当时毕业了80来个人但是现在还干隧道的就20多个,这才过来4年多的时间,他们都说太累太苦挣得太少不划算,见不上女朋友结不了婚等等,其实在隧道一线真真懂隧道就是科班出身的人确实不多,这就限制了认识,还有就是我觉得你对隧道与地下工程把握的很准,那就是你抓住了隧道与地下工程是建造在地壳的表层,这一部分地质体接近地表,连接大气,所以很是复杂,但是我们实际的研究方法不对头,我认识和经常打交道的隧道教师专家很多但是干了实事的确是不多,或者叫做寥寥无几啊,这严重的限制了隧道的发展,与实际需求相矛盾,有矛盾不解决就会出现问题,塌方、大变形等问题很是突出,特别是对那种深部隧道形势更加严峻

opqyyy 2009-12-23 21:09
各位说得都不错,本人也是搞隧道的,总是觉得设计时业主不舍得勘察费用,以致在施工时要变更的太多,但按现时政策要变更又实在太难,都不知以后会如何发展?

liuzhongping 2009-12-26 12:23
专家就是不会说外行话,不会犯低级错误,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有所精通的一个人,一个本科毕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在若干年后成为院士,因为现在的有名院士都是这个样子 _|A + ) K  

xnc78 2009-12-31 22:54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bocai 2010-04-16 10:42
我觉得终结是体制问题,就跟其他社会问题一样

52flying 2010-04-16 12:38
LZ还是个在读研究生,应该之前工作过几年了?提的问题很有深度啊.

单纯从山岭隧道建设而言,目前来说还是经验培养出来的思维方式为主.目前的理论与实践相离较远,个人观点:目前我们设计所采用的经典理论根本不足以指导实践,但在此理论上进行的结构计算,从以往经验来说,是足够安全的,故仍按此沿用..........可能每个有抱负的隧道工程师在出校门之前都曾想创造出一种更符合实际的岩体力学理论来,工作久了,随着自身经验与教训的增加,就会逐渐打消这种念头.就象学习何满潮教授的《岩体力学》,学习一下可以,真正要用之于实践,还欠缺太多。。。。。。
在多年前的一届国际隧道年会上,当届主席(记不得名字了)曾说过一句话,俺深以为然:隧道,就是一门艺术。。。。。

czp37 2010-05-13 11:18
说的都不错,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地下工程的不可预见性。

ahuihhh 2010-05-24 16:07
搞隧道,地质方面的底子不可缺少!!!但这又是最难的,现场经常是各有各说法,官大一级压死人。

litengpp215 2010-06-01 14:54
是时候想想岩土分工的问题了

heguanjie 2010-07-04 16:08
想不到楼主和我一个学校的  是前辈啊   写的很好   我也是学隧道的   不知道能否加楼主qq

lll-2008 2011-07-26 11:26
dddddddddddddddd

hengsongzhou 2011-12-30 19:36
同样迷茫的问题。

明月当空 2012-09-20 22:08
干什么事不是捧着兴趣去二十以为求钱那是干不好的

tgrnf_hkryy 2012-11-04 16:30
ddddddddddddddddddddd


查看完整版本: [-- 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出路在哪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13577 second(s),query:5 Gzip enabled